五虎上将是指国民党早期称赞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战功卓著的5位将军,他们是卫立煌、陈诚、蒋鼎文、顾祝同和刘峙。这5个人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这十几年的期间,替蒋介石包打天下,并且都在黄埔军校出任过教官,最为蒋介石所倚重。所以称为五虎上将。 卫立煌(1897.2.16~1960.1.17),爱国将领,汉族,字俊如,安徽合肥人。青年时期曾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,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14师师长,第九军副军长,徐州戒严司令,首都卫戍副司令,第十四军军长,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,第一战区司令长官,河南省主席,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,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等职。陈诚 (1898.1.4—1965.3.5),汉族,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,于1898年1月4日出生在一个世代农家,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(1947.2),军事统帅。蒋鼎文(1895.1~1974.1),国民党军高级将领,字铭三,浙江诸暨人。二级上将,相继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、西安行营主任和第十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,消极抗日,积极反共。1944年,所部在豫中会战中未经重大战斗即被日军击败,引咎辞职。顾祝同(1893-1987),字墨三。江苏省安东(今涟水)人。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。曾任黄埔军校教官、教导团营长,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,素有“驭将之才”声誉。先后参与东征、北伐、军阀混战,“围剿”红军。抗战期间,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,兼江苏省主席,奉蒋介石密令,制造震惊中外的“皖南事变”。在黄埔嫡系将领中,顾祝同初为“八大金刚”之一,后又列名“五虎上将”,国民党军政高层“军中圣人”。刘峙(1892~1971),字经扶。江西吉安人。国民党军高级将领,二级陆军上将。卒于1971年1月15日。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。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、第一军团总指挥、河南省主席等职。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“剿匪”军北路总司令,后改任豫皖绥靖主任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。日军占领平津后沿平汉路南犯时,率部在正面抵抗,未经激烈战斗便自行退却,十余天内溃退千里,被称为“逃跑将军”。素有北伐中的"福将"、中原大战中的"常胜将军"、抗战中的"长腿将军"和解放战争中的"败将"之称。
五虎将名称
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里面,是称作“五虎大将”的,后人惯称“五虎上将”。分别是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马超、黄忠。原版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(240回本)里,五虎上将的排名顺序为:关、张、马、黄、赵,经后人改编的《三国研一》变为关、张、赵、马、黄。这也是现在流行的版本。关羽,字云长,本字长生。河东解良人(今山西省临猗西南)。五虎之首。前将军,汉寿亭侯,谥壮缪侯。武圣。道教奉为关圣帝君。佛教称为伽蓝菩萨。张飞,字翼德。涿郡涿县人(今河北涿州)。五虎次席。车骑将军,西乡侯,谥桓侯。赵云,字子龙。常山真定(今河北正定南)人。五虎之三。镇军将军,永昌亭侯,谥顺平侯。马超,字孟起。扶风茂陵(今陕西兴平)人。五虎之四。骠骑将军,斄乡侯,谥威侯。黄忠,字汉升。荆州南阳(今河南省南阳市)人。五虎之末。 后将军,关内侯,谥刚侯。